肺结核诊断迎突破!中国团队发现3个“信号弹”,准确率近99%
每天 3500 人死亡的 “沉默杀手”,肺结核诊断困局终有解?

“持续咳嗽两周没当回事,确诊时已是耐药肺结核。” 这类案例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作为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结核病(其中肺结核占比超 80%)每天夺走 3500 人的生命,而中国每年新发肺结核患者超 60 万。更棘手的是,60% 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超 14 天,50%-70% 的传播发生在诊断前,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正是防控最大阻碍 —— 痰涂片检出率不足 50%,基因检测难以区分潜伏感染与活动性肺结核,儿童、重症患者还常因无法留取痰液陷入诊断僵局。
但 2025 年 10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郑建华 / 金奇团队与北京胸科医院徐艳利 / 刘荣梅团队在《EBioMedicine》(柳叶刀子刊)发表的研究,给全球肺结核防控带来转机:他们从外周血中找到 3 个 “诊断信号弹”——β-2 微球蛋白(B2M)、硫氧还蛋白(TXN)和过氧化物还原酶 5(PRDX5),三者组合诊断活动性肺结核准确率高达 98.47%。
锁定 “免疫哨兵”:肺结核诊断突破藏在白细胞里
这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把目光对准了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 —— 占白细胞 40%-70% 的 “免疫第一道防线”。当结核分枝杆菌(MTB,引发肺结核的致病菌)入侵肺部时,这类细胞会率先奔赴病灶应战,其蛋白质表达模式会发生特征性改变。
团队通过高精度质谱技术,分析了 96 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6 例结核潜伏感染者及 30 例健康人的中性粒细胞蛋白组,再结合转录组数据筛选,最终从 3414 种蛋白质中锁定 3 个关键标志物。在后续 319 例大样本验证中,这套组合针对肺结核诊断表现惊艳:
- 识别所有 MTB 感染(含潜伏感染与活动性肺结核)时,灵敏度 95.11%、特异性 96.23%;
- 单独区分活动性肺结核与健康人,准确率达 18%;
- 识别潜伏感染者(未来可能发展为肺结核)的特异性更是高达 30%。
更关键的是,检测仅需 1.5mL 外周血,无需依赖痰液,完美解决了儿童、肺外结核(含肺外部位结核感染)患者的诊断难题,尤其适配肺结核早期无痰或痰菌阴性的病例。
三个 “信号弹” 各司其职,联手破解肺结核诊断盲区
这三个标志物并非孤立工作,而是针对肺结核感染形成 “立体信号网”:
- B2M:肺结核免疫激活的 “信号灯”
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 “身份识别卡”(MHC I 类分子组件),B2M 水平升高意味着肺部抗结核免疫已全面启动。有趣的是,研究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因子会试图抑制 B2M 表达以逃避免疫监视,这也解释了为何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 B2M 水平会出现特征性波动 —— 感染初期上升、病情加重时反而下降。
- TXN 与 PRDX5:肺结核病灶的 “抗氧化双卫士”
当中性粒细胞在肺部与结核菌作战时,会释放大量活性氧 “攻击敌人”,但过度氧化会损伤肺部正常细胞。TXN 能及时清除多余活性氧,PRDX5 则负责修复肺部细胞的氧化损伤,二者协同维持肺部微环境平衡。研究证实,肺结核感染时这两种蛋白会同步上调,形成仅在结核感染中出现的 “抗氧化信号”,可作为肺结核特有的诊断依据。
这种组合优势,恰好弥补了传统肺结核诊断方法的短板。比如痰涂片无法区分潜伏感染与早期肺结核,而这三个标志物能精准识别 “无症状但已感染” 的高风险人群;基因检测虽快,但对肺部早期轻微感染灵敏度不足,新组合则能捕捉到免疫细胞对结核菌的早期响应信号,提前 2-3 个月发现肺结核苗头。
破解3大肺结核临床痛点,适配基层防控需求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仍有 10% 县区为肺结核高流行区,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影像医师、痰检设备不足,导致肺结核漏诊率超 30%。而新标志物技术正精准对接这些需求:
- 解决 “漏诊误判”:丰台区基层医疗培训数据显示,传统胸片诊断依赖医师经验,早期肺结核漏诊率达 45%。新方法通过客观蛋白数据判断,无需专业影像解读,可将基层漏诊率降至 10% 以下;
- 适配 “主动筛查”:《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 (2024—2030)》明确要求对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尘肺病人等肺结核高危人群开展主动筛查,血检方式无需留痰,比传统痰检筛查依从性提升 60%;
- 支撑 “早干预”:潜伏感染者若不及时处理,5%-10% 会在 5 年内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新方法能提前锁定高风险人群,为预防性服药争取时间,降低发病风险。
对比现有技术,新方法还具备成本优势 —— 自动化检测平台可批量操作,单份检测成本预计低于 100 元,无需昂贵基因扩增设备,符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
从实验室到临床,终结肺结核再近一步
目前,团队正联合生物企业推进技术转化,计划 2026 年推出肺结核快速检测试剂盒,通过指尖血即可完成初筛,1 小时内出结果。专家预测,若能纳入《规划 2030》的新技术推广清单,有望将我国肺结核诊断延迟率从 60% 降至 30% 以下,减少 40% 的肺结核传播。
更值得期待的是,这些标志物还为肺结核治疗提供了新靶点。比如通过调控 TXN 与 PRDX5 的表达增强肺部免疫细胞战斗力,或阻断结核菌对 B2M 的抑制作用,未来可能形成 “肺结核诊断 – 治疗 – 预后监测” 一体化方案。
正如中国疾控中心赵雁林主任所言:“终结肺结核的关键,在于让精准诊断技术快速走进基层。” 这三个藏在血液里的 “信号弹”,不仅让肺结核诊断更精准、更便捷,更让 “2030 年肺结核发病率低于 43/10 万” 的目标有了更坚实的技术支撑。或许用不了多久,这场持续千年的 “抗肺结核战争”,将因这些微小的蛋白质迎来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