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微观奥秘:形形色色的显微镜大揭秘

解锁微观奥秘:形形色色的显微镜大揭秘

图片来源于百度

在科学的宏大版图中,显微镜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从细胞的精细结构到原子的神秘排列,显微镜让那些原本肉眼无法触及的微小世界变得清晰可见,极大推动了科研、医疗等众多领域的进步。今天,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显微镜的奇妙世界,领略各类显微镜的独特魅力。

光学显微镜:开启微观探索的先河

16 世纪末,荷兰眼睛制造商亚斯・詹森将多个凸透镜相互串联,最早的显微镜就此诞生。随后,伽利略用显微镜观察到昆虫复眼,荷兰商人列文虎克改良显微镜,首次观察到生物细胞和微生物,让人类对微观生命有了全新认知。

光学显微镜以可见光为光源,核心由多组凸透镜构成,通过将样品的像放大并移动到合适位置,实现微观观察。然而,由于光的衍射,其分辨率存在极限。根据瑞利判据,两个点能被光学设备区分开需满足特定条件,光学显微系统最高分辨率约为 300nm。即便可通过改变观测波长(如利用紫外线)、增加折射率(如油浸显微镜)等方法提升,但可见光波长在 390nm – 760nm 之间,玻璃透镜分辨率理论极限约为半波长,即 200nm 左右,这限制了它对更微观世界,如原子尺度(10nm 左右)的观察。

尽管如此,光学显微镜在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等领域仍不可或缺。例如,在医学诊断中,病理学家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判断组织是否病变;在植物学研究里,能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叶绿体分布等,助力理解植物生长发育机制。

电子显微镜:突破光学极限,窥探原子世界

为突破光学显微镜分辨率限制,科学家将目光投向电子。1924 年,德布罗意提出电子波动性,为电子光学发展奠定理论基础。1931 年,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问世,开启了电子显微镜的新时代。

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代替可见光,由于电子波长极短,大大提高了分辨率。目前,最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可达 0.05 纳米,能够对观察样品的原子结构进行成像。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工作原理与光学显微镜相似,电子束穿透样品后,通过电磁透镜聚焦成像,可观察样品内部精细结构,在材料科学中用于研究晶体结构、缺陷等;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则通过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收集二次电子等信号成像,能呈现样品表面三维形貌,在半导体工业中用于检测芯片表面缺陷、分析微纳结构。

不过,电子显微镜价格昂贵,对环境要求苛刻,如能观测原子像的 TEM,需建设减振台、特殊恒温室,进行电场、磁场屏蔽等,一个约四分之一教室面积的实验室装修成本高达 300 万人民币,且样品制备复杂,限制了其普及应用。

扫描探针显微镜:触摸原子,探索纳米世界

20 世纪 80 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让人类观察视野深入纳米层次。1981 年,德国物理学家宾尼和瑞士物理学家罗雷尔利用原子间隧道电流效应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能直观看到原子、分子,二人因此获得 198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STM 通过探测针尖与样品间隧道电流实现空间成像,分辨率达原子级,但仅适用于导电样品。为突破这一局限,1986 年原子力显微镜诞生,它基于针尖与样品间原子作用力成像,不依赖样品导电性,极大扩展了扫描探针显微镜应用范围,可在大气和液体环境中工作,适用于多种材料体系研究。

激光反射式原子力显微镜应用广泛,其悬臂末端针尖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力引发悬臂弯曲变形,反射光斑位置变化被探测器捕捉,转化为样品表面形貌信息。但因其劲度系数小,存在 “突跳” 风险,需大振幅工作,降低了空间分辨率,且反射激光限制其在真空低温环境应用。

为克服这些局限,科学家研发出 qPlus 型扫描探针显微镜,利用石英音叉高劲度系数和高精度振荡频率,实现小振幅、近距离扫描,提升对短程力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还能集成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双模式,在单分子、表面科学、低维材料等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实现有机分子化学键直接测量、低维纳米材料精确制备和表征等。

新兴显微镜技术:不断拓展微观视野

随着科技发展,新兴显微镜技术不断涌现。如光诱导显微镜(PiFM),具有高分辨率化学图像(空间分辨率 < 10nm)和高分辨率光谱(分辨率 < 1cm – 1),在生物、医药、微观粒子观测等领域崭露头角;清华大学生命学院与自动化系合作提出的 Meta – rLLS – VSIM 显微镜,通过 AI 与光学交叉创新,将活细胞成像体积分辨率提升 15.4 倍,可实现从细胞到胚胎的跨尺度五维活体超分辨观测,为生物医药研究带来新契机。

显微镜家族种类繁多,从光学显微镜的启蒙探索,到电子显微镜突破分辨率极限,再到扫描探针显微镜触摸原子世界,以及新兴显微镜技术不断拓展边界,每一次革新都让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更进一层。在科研、医疗、工业等领域,显微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助力我们解开生命密码、研发新材料、推动科技进步。未来,随着技术持续创新,显微镜必将带领我们探索更微小、更神秘的未知领域,为人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