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难缠的SCI审稿人透露潜规则要求

自称难缠的SCI审稿人透露潜规则要求

自从读博以来,陆陆续续的也审了一些稿件。最近翻看了一下以前的审稿记录,经我手的稿件基本上都夭折了。一方面,由于自身水平有限,所以接到的稿子质量也普遍档次较低,拒稿率高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我普遍给出的打分确实都比较低,其中大改或拒稿占绝大多数。总结起来,有以下情况我最不能忍:
    1)数据图无Error Bar。在西方国家的论文里添加error bar似乎是学术常识,但在国内很多作者都不愿意去重复试验。以前我也不愿意做error bar,但是每次都会有审稿人提出这个问题。现在我要求学生都要做这个error bar。尤其当两组数据非常接近时,误差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error bar是评语里经常出现的字眼。
    2)数据重复使用:有些作者为了充数,将有限的数据翻来覆去的使用。比如在降解实验中画出C-t曲线,然后又接着做动力学拟合,求出k。结果,一套数据,做成一图一表。这种情况在某些杂志的投稿须知上是明文禁止的。建议可以将其一放到支持材料里。
    3)故意隐瞒近期相关论文:为了提高论文的”创新性”,故意不引用自己课题组或其他小组的工作。这种情况比较恶劣。说严重点,这也属于学术不端。幸亏当今google无所不能,只要稍微搜索一下就会显形。
    4) 大量公式-故弄玄虚:文章中列出一些数学公式会提升论文的严谨性,但从头推导一遍就大可不必了。有些作者为了一个吸附数据,推导演算了好几个不同形式的公式,看着热闹,却意义不大。有些伊朗或印度老大哥的论文里经常弄一些线性回归公式,所谓多因子耦合模型,最后给你算出来几个优化条件。想一想这些更应该出现在学生的实验报告或技术报告中。作为学术论文,这些公式如果确实需要,也应该转到支持材料里去。
    5)一中一英-一图两用:国内有些老师鼓励学生讲最好的数据先发表到国外SCI期刊上,讲剩下的边角料再组织组织发表一篇中文文章或档次低的国内SCI。于是乎,很多时候部分图线会重复使用。这种情况也是不允许的。
    6) 蒙混过关投机者:国外多数SCI都是免费审稿,因此很多作者抱着冲一冲的态度往高水平论文投稿。有些时候编辑也不会全文浏览,只要语言流畅数据完整就会送审。某些作者故意夸大事实,贬低对方提升自己。不管什么反应都是“机理不明”,不管多么老的课题都是“研究热点”。这些作者往往都是写论文的老油条,把论文包装的很好,该有的数据他都有,但细究起来却什么都不清楚。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希望我审的稿子别出现冤假错案。对于被拒掉的稿子只能说一声,兄弟对不住了。但话说回来,这年头谁没被拒过稿?在审稿中成熟,在拒稿中成长!
    就在刚刚,我学生的一篇论文被另外一个“难缠”的审稿人给拒了! 虽然不服气,但是也没办法。学术江湖,唯有练就硬功夫,才会走的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