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现行体制:再论SCI论文发表的重要性
最近,关于SCI论文的讨论越来越火,有人认为过分讲究SCI论文会阻碍科技进步,提出不要看重SCI论文的观点(包括某些位高权重的院士),还有人认为提倡SCI论文就是新的不公平,有笔者认为SCI论文走向了神坛,等等不一而足。对这些观点,笔者不能认同,尽管笔者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科技工作者(但是凭良心说,笔者在笔者这个小平台上,尽最大努力做出了还算不错的成绩,以后开文论述)。
在中国,人情文化、关系网、人脉资源这些都可以影响甚至严重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的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水平、能力这些都在此之后。在学术圈,师承关系、利益关系等等严重阻碍着科技进步,科技评价里面存在大量人为因素。很多人说同行评议,其实,所谓的同行评议在中国根本不靠谱,小圈子内部互相评来评去,互相抬轿子的情况多的是,熟人,朋友,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关照;但是之外的人呢,很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所以这就需要有个明确的、客观的评价标准。SCI论文应运而生;尽管目前存在很多弊端,比如数据造假发论文、一篇拆成几篇发论文、一稿多投、侵占他人成果发论文等等不正常的现象,但是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够成为否定SCI论文的借口。一个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高校中的基础研究者,没有像样的SCI论文,却大言不惭的讥笑嘲讽他人、叫嚣着去SCI,这些人有什么资格称为科技工作者呢?他们这些年的产出和贡献在哪里,如何体现呢?
虽然目前中国SCI论文数量不少,但是同中国大量的科技人员相比,人均论文数量还是偏少。英国5000万的人口,科技人员的数量肯定远远少于中国,但是其SCI论文数量和笔者国差不多,人均论文数量更是远多于笔者国。美国的论文世界第一,他们才有多少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呢?均篇数笔者们还是远远小于他们的;整体而言,笔者们还是要继续加大努力,争取多发高水平的SCI论文。那些说SCI论文没用的人,很多自己就没有很好的科技产出,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搞应用的人,可以在发明专利、转化成果上做出贡献;即便是阶段性的成果,也是促进科技的进步!
对基础研究,包括应用基础研究而言,SCI论文还是一个很客观的评价手段,尤其是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因为这些论文需要经过编辑部的严格审核,质量不高的稿件很可能通不过编辑部的审核直接拒稿;其次是他们这些编辑会请相关专家评审稿件,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可以和审稿人进行文字交流,可以修改论文,提高质量;而且,最为可靠的是,外国专家们是不会讲究“人情”的,这是他们的文化和制度以及信仰决定的;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情况。所以,整体而言,论文,尤其是高水平的SCI论文,还是可靠的,能反映一个人的工作成效、学术水平和工作态度的(笔者本人为国际上将近30个SCI期刊审稿,从他们的行文以及字里行间完全能够看出他们是不是认真对待他们的工作和稿件,完全能看出他们的科学水准和科学素养的);比起很多靠运作得来的项目和奖项来,论文的可靠性更高。
笔者是搞实验科学的人,每篇论文的数据都是自己努力做实验得出的,还要重复试验,测试性能,表征材料,分析数据,从论文写作到修改、投稿、回复审稿意见等等过程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发表一篇SCI论文都需要耗费许多精力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学会很多东西,也会是自己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所以笔者由衷的感谢这些帮助笔者提高论文质量的专家们。笔者想其他SCI论文的发表也和笔者有类似之处吧,绝大部分都是干活干出来的吧,这也使得笔者更加相信SCI论文的价值了。尽管有瑕疵,但是SCI论文瑕不掩瑜;优点远远大于缺点和不足。
试想下,如果没有SCI论文了,靠什么评价科技人员的工作?会不会沦为“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说你不好,你就不好,好也不好”的境界呢?大家都去努力和领导搞关系,都去混人脉,那谁来扎扎实实的在实验室搞研究?谁来一点一滴的去积累科技成果?有人动辄就提爱因斯坦,提牛顿,说他们没有多少文章,没有多少SCI论文,但是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标准和特点,无可比性,同时笔者也想试问下,世界上有几个爱因斯坦呢,有几个牛顿呢?绝大多数,甚至99.9%的科学家都是普普通通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也在科研这条路上默默耕耘。他们才是主流;即便是某些人在科学技术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也不可因此就忽视这些普通人的工作,正是因为这些人的默默工作,为科技创新和科技突破铺平了道路,才使得突破性成果的出现成为可能。他们的工作为后来人的突破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即便是负面的研究结果,也为后来人指明了道路,“此路不通”的牌子至少会让后来人少走不少弯路,这难道不也是科技贡献吗?没有前面的99度,能有最后的100度吗?没有前人的工作,后来的突破能一蹴而就吗?显然不能。
古语有云,“文以载道”。搞出了好的研究结果,就需要和科技界的全体同仁共同分享,给他们提供参考;如果不发表论文,谁能了解你的工作呢?通过论文,笔者们才能够不区分国界不区分种族的共同攻关,提升科技水平,为现代文明做贡献,为人类谋福利。否则,你的研究结果如何广泛的流传?如何给后人传播知识?
在目前中国讲究关系讲究人情的现状下,没有了SCI这个硬杠杠,科研考核就变得极难。很多人人脉广泛,获得经费的渠道多多,属于钱多多,发愁经费怎么花掉,但是到底产出有多少呢,投入产出比是多少呢?事实上,无论换成是谁投入了资金,也希望尽可能多的获得产出;国家也一样,不能因为姓“公”,就不在乎,乱忽悠。花每一分钱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国家。基础研究,如果不发表论文,如何“载道”?应用研究可以看专利和成果转化;但是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从事基础研究或者应用基础研究的,如果不看SCI论文,那要怎么考核?有可以替代的、操作性强的好办法吗?有人提出同行评议,但同行评议在中国的文化中严重走样,充斥着人情和关系,相当不可靠!所以笔者宁可相信国外专家的评价,因为国外专家的评价更客观、更可靠,这就是笔者相信SCI论文重要的一个原因。目前在国内科研项目评审中人情关系等非学术因素起相当大的作用;有很多没有什么像样的科技产出的人拿到了不少科技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些人投靠了业界或者单位的牛人,大树底下好乘凉,得到了不少有意无意的关照),而另有很多有不少科技成果的人却难以拿到基金的支持,产生了无文章有基金和有文章无基金的现象。笔者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笔者本人就属于有文章无基金的人。这使得笔者严重质疑项目评审中的存在严重问题。台湾评审基金,考虑两个方面,首先就是过去5年的产出,根据科技产出进行排队,然后就是本子的可行性。一般而言,研究基础好、排队靠前的人都容易获得资助,这就避免了中国大陆这种无文章有基金和有文章却无基金的丑陋现象。最丑陋的是有人得到了不少资助,却不好好干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干,几年下来没有像样的科技产出,结题的时候草草交差了事(笔者严重质疑他们的申请书是自己写的吗?idea是自己的吗?)。有人说他们没有文章得到资助是因为有创新,那么为什么有创新却没有好的产出?笔者没拿到基金是因为创新性不足,可是为什么笔者没创新、没基金却取得了很多也很不错的科研成果并发表在高水平SCI期刊上呢???
至于SCI论文出现后,所发生的种种学术不端行为,这些都需要科技界和科技管理部门去努力克服,但是这不能够成为大家指责甚至取消SCI论文的借口和依据。没有了SCI论文,学术界会更混乱、更无序。
科学家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样,科技管理界也需要认真探讨科技评价机制,认真对项目立项把好关,做好监督,认真结题,实现申报项目、评审项目、项目结题等过程的全面公开,所有资料一律上网,允许大家自由下载,接受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监督(真金不怕火炼,如果不敢这样做,只能说明心中有鬼,没有底气,怕别人找出丑来),这样就能尽最大可能的杜绝关系项目、人情项目或者利益关联项目。千万不能使得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成为某些人套取经费的手段,成为某些人发家致富、获取名利的手段啊!目前这些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再不重视,即使投入再多的科研经费,国家的创新还是难以长久难以持续,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还是难以产出。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旗帜鲜明的支持SCI论文!一点浅见拙识,与各位同仁共勉!本人对事不对人,所有例子不针对任何人,切忌对号入座! 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