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SCI文章,千万不能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笔者的一个朋友小林给某SCI杂志投了一篇文章,在等待了漫长的三个月之后,杂志社的审稿意见终于反馈回来了,文章需要“小修”(MinorRevision)。
可以说,这对大多数投稿人来说是个好消息了。小林也很兴奋,从各方学来的论文投稿知识使她觉得“胜券在握”了。她匆匆看过审稿人的意见后,就草草在3天时间里自行修回。结果却出乎意料,杂志编辑很快给出“拒稿”通知。这对期待毕业的小林来说无异是是晴天霹雳,着实把小林给“震”懵了。脑中回荡的是千万个“为什么?”、“怎么会?”对此,小林难受得吃不下、睡不着。用她的话来说是“相当地懊悔”。
于是,她求助于我。我深深为她感到惋惜和遗憾。在仔细阅读了她给我转发的第一次审稿意见和她修改过的文章之后,我发现了大致的问题所在,那就是:对审稿人给出的修改意见理解不够、重视不够。如果认真完全按照审稿人的专业意见来修改,并恰当对审稿人给出的语言润色建议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不会“煮熟的鸭子飞了”。假如时光倒流,在她收到杂志第一次给出的审稿意见后就求助于我,我会给她如下的建议:
1.无论是小修(Minor Revision)还是大修(Major Revision),都要认真对待审稿人的审稿意见。
对审稿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精读,彻底理解。对不懂的问题要寻求老师、朋友以及论坛战友、甚至专业论文编辑公司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合理地回复审稿意见并写好回复信(Responseletter or Rebuttal letter)。
2.写好回复信至关重要。
因为杂志社主编主要通过看这个回复信来判断作者是否对文章认真修改了。作者需要对所有问题进行逐一回答,并明确指出在修改稿中的哪些地方做了哪些修改。通常来说,作者在没有原则问题情况下应尽可能满足审稿人的要求。若对审稿人提出的观点持不同乃至反对意见,作者需要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来解释或辩驳。比如审稿人对作者使用的实验动物数目少,缺乏统计学意义时,作者一方面可以从统计学甚至伦理学角度来辩驳。另一方面可以用已发表在同领域影响因子高的SCI杂志上的文章数据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记住,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对审稿人千万不可“得寸进尺”。
3.如果审稿人要求补实验
作者若不能在杂志社要求的修回时间内做完,作者可以给杂志社发信,要求延长修回时间。作者若无法补实验,则应如实解释原因,同时在讨论中正视有关问题,以征得审稿人和编辑的理解。
4.语言是老生常谈但不能不重视的问题。
再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发现,如果不能被清晰准确地表达和描述、并让读者理解,即使被接受发表,其价值也会被大打折扣。凡是杂志社明确提出对稿件需要进行语言修饰润色时,作者不可掉以轻心。简单地利用文档系统的拼写或语法检查功能,而没有生物医学研究背景的“Nativespeaker”帮助,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建议作者寻求声誉好的专业人士或公司的帮助。
此外,“科研文章的写作和投稿”虽然不用熟读“孙子兵法”,但作者也需要有尽可能周详的计划和一定的策略,更要充分考虑到投稿、修改、再投稿这个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想要使文章能够被理想的杂志接受,作者不仅应该在课题进行过程中及时整理和分析数据,甚至在课题开始初期就应该初步考虑文章如何撰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这样,作者才能留出充足的时间来撰写稿件,全面体现课题应有的影响力。
最后,她的论文在一个影响因子较之前投稿杂志略高的SCI杂志上发表。小林顺利如期毕业。虽然这篇论文的发表过程曲折,但小林也因此上了重要的一课。相信在她今后的科研道路上不会再上演“煮熟的鸭子飞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