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书该怎么写?听听国自然基金评审人怎么说

标书该怎么写?听听国自然基金评审人怎么说

为了让大家在“标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下国自然基金评审人逍遥君在今年基金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希望对大家的标书撰写能有所帮助。

        1、标书撰写不认真

今年的标书中出现这种情况的比较少,但仍存在个别标书中错别字太多,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一份标书仅第一个部分就有 8、9 个错误,摘要就有 2~3 个错别字,英文翻译错误连篇,那就太不合格了。另外,一些标书中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字体大小不一致,这样的标书显然是应付任务的,直接 PASS。

        2、缺少研究假说

在逍遥君今年 PASS 掉的标书中,有 2 篇立项依据中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研究假说,从头看到尾都没有明白申请人到底想解决证明什么问题,到底有没有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让人无法判断,这样的标书评审都明确在评审意见中指出,并给出了 C 的评价。

        3、研究方案的缺陷

有 2 篇标书题目是机制方面的研究,但是通篇都没有涉及机制研究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在组织和细胞里面检测一些指标分子表达,通过相关性分析进行证明。这样的内容连最基本的一些机制研究技术(比如抑制剂处理,基因沉默等)都没有采用,怎么能说是机制研究呢?

        4、对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掌握欠缺

有些标书参考文献仍然太过陈旧,不知道是没有去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还是刻意忽略。有一份标书,刚读完感觉比较好,各方面都不错,工作基础扎实,技术方案设计很好。但是在 PubMed 上搜索文献,类似的已经发表的论文比较多,这样评审也只能给C。

        5、没有预实验

预实验是支持你的课题可行性的重要证据,有 3 份标书在工作基础中没有去做跟申请项目相关的预实验。虽然有的人以前发表过相关的文章,但你申请的项目是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没有预实验的结果怎么能让人充分相信你的课题是可行的呢?

        6、立项依据

有 2 份标书的立项依据写的特别详细特别多,虽然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但是写立项依据不是写综述,很多内容与申请课题关系不大,完全可以删除。

        7、创新和特色

创新对很多申请人来说都是个大头,NSF 每年资助那么多项目,真正完全创新的很少,大部分都是鸟枪换炮。有没有特色有没有创新,并不在于申请人在文中怎么自我标榜,说什么“首次发现……首次证明……”,关键还是看标书是否有明确的研究假说,并围绕这个假说设计合理的方案来回答,研究的成果有没有实际应用意义。有 2 篇标书确确实实做到了这些,让人眼前一亮,得到的实验结果对未来临床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8、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混淆

有的标书把两者混为一谈。研究内容是不需要特别详细,而技术方案要尽量详实,能够实现研究内容。有的标书为了体现创新,把一些新的热门技术加上,其实反而弄巧成拙,有些内容用最经典的实验方法反而大家更加认可。

        9、工作基础

这指的是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基础。有的标书把不相关的内容扯进来,而预实验反而没有。其实,有没有 SCI 并不是最重要的。今年逍遥君所审的标书中,有一个被我评为「A」的,作者发表的 SCI 文章是 PLOS ONE、SR 这类的“灌水”期刊,之前有专家说看到这种期刊的文章一律 PASS,我觉得这是极不公平和不负责任的,只要申请人标书写得很好,工作基础扎实就应该给高分。

        10、研究团队和经费

今年还是有标书存在团队搭配问题,这份青年标书团队有 10 个人,其中有 2 个是副主任医师职称,还有 1 个主任医师,都安排了 10 个月的实验,研究生只有 1 个。是个人都知道,医生申请基金,最后干活的是研究生和年轻人,而青年基金尤其以申请人本人和研究生为主,这样的研究团队显然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