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细胞污染特征及补救方法(上)

常见的细胞污染特征及补救方法(上)

一、细菌污染

1.主要特征:

  • 1~2天培养基变浑浊
  • 胞浆出现大量颗粒
  • 细胞变圆或崩溃
  • 细胞从壁上脱落
  • 污染较轻时可见小菌体在细胞间运动
  1. 污染来源:

实验室环境、实验人员(实验服)、实验用具等

  1. 补救方法:
  • 怀疑细菌污染后,可取少量培养液涂片染色检查,确定细菌种类
  • 有的培养液改变不明显而又怀疑有污染,可取出少量培养液用普通肉汤接种或用未加双抗药物的培养液接种;也可取10mL细胞悬液100rpm离心5min,沉淀中加入无抗生素的培养液2mL, 37°C培养,24h可得结果
  • 确定污染后,若想进行挽救可在细菌污染培养液中添加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西司他丁钠-亚胺培南复方制剂消除细菌污染

 

二、霉菌污染

  1. 1. 主要特征:
  • 培养液中有白/黄色团状漂浮物
  • 高倍镜下可见明显的菌丝
  • 细胞活力变差
  • 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变慢,甚至死亡
  1. 污染来源:

实验人员(实验服)

  1. 补救方法:
  • 可将培养液离心后经PAS染色进行霉菌镜检,同时进行霉菌培养以确定污染及鉴定霉菌种类
  • 霉菌污染初期,在培养液中可见漂浮的菌丝,这时将污染的细胞培养液慢慢吸出,用Hanks液清洗细胞及瓶壁2~3次,加入含有抗生素的培养液(青霉素100单位/mL、链霉素100单位/mL、两性霉素10mg/L),24h后观察换液。若仍有菌丝可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处理,2~3次后就基本得到控制。但经此种方式处理后对细胞的生长影响也较大
  • 据说低速离心法可清除霉菌污染,方式简单、对细胞影响小。但一般出现霉菌污染时,如果不是非常珍贵的细胞,建议扔掉,而且连相关的容器都要做严格的处理

 

三、支原体污染

  1. 主要特征:
  • 污染特征较隐蔽
  • 培养基一般不发生浑浊
  • 细胞无明显变化
  • 在光镜下常可见到细胞核及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颗粒或空泡

 

  1. 2. 污染来源:

血清

  1. 补救方法:
  • 用DNA荧光染色法结合直接培养法检查支原体污染,PCR法、显微镜法等辅助检测
  • 支原体主要的清除方法有抗血清处理法、高温处理法、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清除法等
  • 其中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清除法效果较好,具体操作是将支原体污染的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24h或48h后,将小鼠腹水抽出,经离心后收集细胞于培养瓶内培养。因在日常细胞培养过程中支原体的污染常被忽视,为了避免损失可定期对实验室中的培养物进行支原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