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细胞污染特征及补救方法(下)
一、病毒污染
1.主要特征:
- 污染特征较隐蔽
- 细胞没有形态变化及病理现象
- 少部分病毒会造成细胞变圆、肿胀、脱落
- 2. 污染来源:
细胞系,常见于杂交瘤细胞
- 补救方法:
- 可用血细胞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法及电子显微镜法有效检出病毒
- 通常病毒物污染的清除是十分困难的,可以重新引入高质量的细胞株
二、黑胶虫污染
- 主要特征:
- 400倍显微镜下可见点状或片状游动小体
- 2. 污染来源:
血清
- 补救方法:
- 早期污染一般采用如下方法:用25%的胰酶消化,当有少量细胞变圆或脱壁时,用血清终止消化。轻轻用培养基或D-Hanks液清洗3遍(缓慢流过细胞表面),不要吹打,然后吹散细胞,换培养瓶培养,隔天换液。2天后重复一次,以后每24~36h换1次液,1周后黑点基本消失
- 也可用麦诺霉素10mg/L处理,连续1周,但麦诺霉素对细胞有毒性
三、细胞交叉污染
- 主要特征:
- 细胞形态改变
- 2. 污染来源:
来自细胞建株和细胞传代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之间的污染
- 补救方法:
- 细胞种类来源可通过荧光抗体染色法和同功酶谱系分析法来确定。同功酶分析法不仅可以鉴别细胞种属,而且可以鉴别种内细胞的交叉污染
- 若发生细胞的交叉污染,通常不能挽回,只能放弃细胞
- 为避免细胞的交叉污染,在进行多种细胞培养操作时,所用器具要严格区分,最好做上标记便于辨别。并按顺序进行操作,避免一起进行时发生混乱。在进行换液或传代操作时,注射器和滴管不要触及细胞培养瓶瓶口,以免把细胞带到培养液中污染其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