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新药Donanemab要来了!26万一年值不值?医生坦言:这些问题不解决,还是白搭!”

“阿尔茨海默病新药Donanemab要来了!26万一年值不值?医生坦言:这些问题不解决,还是白搭!”

今天小编要来聊一个沉重但又充满希望的话题——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的新药进展。

最近,礼来公司的Donanemab III期临床试验数据公布,效果“积极”,预计今年就能上市。这药和之前的Lecanemab(仑卡奈单抗)一样,都是靶向淀粉样蛋白的抗体药,号称能“延缓病情”。

听起来是好事吧?但别急着高兴,现实可能没宣传的那么美好。

1. 这药到底有多大用?——疗效的“临床意义”存疑

Donanemab的试验数据显示,早期患者用药18个月,认知衰退速度减缓约35%。

听起来不错?但仔细想想:

延缓≠治愈,病还是会恶化,只是慢一点。

35%的差异,在日常生活里,可能只是“多记得几个单词”或“晚半年忘记家人”,对患者家庭的实际帮助有限。

只对早期患者有效,中晚期用了可能白花钱。

说白了:这药能“拖时间”,但改变不了结局。

2. 副作用不容忽视——脑水肿、脑出血风险

这类药最让人担心的就是ARIA(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异常),也就是脑水肿或脑出血。

Donanemab试验中,24%的患者出现脑水肿(多数无症状,但少数需住院)。

3例死亡可能与治疗相关(虽然比例低,但对家庭来说是100%的悲剧)。

所以,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用,得严格筛查。

3. 一年26万,普通家庭扛得住吗?

Donanemab预计年治疗费用约2.6万美元(合人民币18万+),如果算上检查、监测费用,轻松破20万。
问题来了:

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类似药Lecanemab在国内未进医保,全自费。

值得花这个钱吗? 对富豪家庭,20万买半年记忆可能值;但对普通家庭,可能是倾家荡产换来的“微弱延缓”。

现实很残酷:医学进步≠人人受益,有时候只是“富人特权”。

4. 扩散思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不能只盯着“淀粉样蛋白”。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多运动、保持社交,比等病了再砸钱更实际。

照护体系才是关键:国内养老院一床难求,居家护理压力巨大,光有药没配套,患者家庭依然绝望。

新方向在哪? Tau蛋白、神经炎症、肠道菌群……靶向淀粉样蛋白只是开始,未来可能有更好方案。

老任的结论:

Donanemab是进步,但别盲目乐观。

适合人群: 早期患者、经济宽裕、能承担风险的家庭。

普通人怎么办? 关注父母健康,早筛查(比如血检Aβ、PET-CT),做好预防。

社会问题: 医保如何覆盖?养老资源如何匹配?这才是更值得讨论的。

医学能延缓疾病,但解决不了人间苦难。 我们期待的,不仅是“新药上市”,更是让更多人看得起病、养得起老的医疗体系。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