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冻干粉复苏全攻略:从安瓿瓶到活化成功的标准化实验流程

菌种冻干粉复苏全攻略:从安瓿瓶到活化成功的标准化实验流程

实验室新到的菌种冻干粉,如何才能高效复苏并确保活性?作为微生物实验的”第一道门槛”,菌种复苏的每一个步骤都可能影响后续实验的成败。本文基于《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复苏技术规范》及一线实验经验,详细拆解冻干粉复苏的全流程,涵盖安瓿瓶开启、菌悬液制备、培养条件控制、活性验证等关键环节,附厌氧/真菌等特殊菌种的处理技巧,新手也能一次成功。

 

一、复苏前准备:材料、环境与安全核查

  1. 核心材料清单

  1. 环境与安全准备
  • 无菌环境:超净台提前紫外灭菌30分钟,操作前用75%酒精擦拭台面及双手,开启风机10分钟后开始操作
  • 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菌种需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佩戴手套、护目镜,实验废弃物需灭菌后丢弃
  • 预实验核查:确认菌种说明书中的关键参数(培养温度、需氧/厌氧、最适pH、培养时间),如”长双歧杆菌:37℃厌氧培养48h,营养琼脂培养基”

 

二、关键步骤:冻干粉复苏标准化操作流程

步骤1:安瓿瓶开启——避免污染与活性损失

1.单层安瓿瓶开启法:

(1)用75%酒精棉反复擦拭安瓿瓶表面(重点颈部),垂直固定于支架上

(2)酒精灯外焰灼烧安瓿瓶颈部(距顶端1cm处)3-5秒,迅速滴加1-2滴无菌水至灼烧处,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瓶颈破裂

(3)用无菌镊子轻轻敲下顶端,避免玻璃碎片掉入瓶内(若有碎片,需用无菌吸管吸取菌悬液,避免直接倾倒)

2.双层安瓿瓶开启法:

直接旋开外层塑料盖,检查内层玻璃管底部干燥剂颜色(蓝色为真空,无色/粉红需弃用),其余步骤同单层瓶

来源:百度

 

步骤2:菌悬液制备——让”沉睡”的菌种苏醒

1.液体重悬: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5-1mL预热至37℃的液体培养基(厌氧菌需用厌氧预处理培养基),缓慢注入安瓿瓶,轻轻吹打3-5次,使冻干粉完全溶解(无肉眼可见颗粒)

特殊菌种处理:

真菌:加入5-6mL无菌水,室温静置2-4小时(延长孵育可提高孢子萌发率)

放线菌:加入含0.05%吐温-80的生理盐水,涡旋混匀1分钟打散菌丝体

 

2.菌悬液转移:将全部菌悬液转移至15mL无菌离心管,若安瓿瓶内有残留,可用少量培养基冲洗2次,合并至离心管

 

步骤3:接种与培养——模拟菌种”原生环境”

接种方法选择:

培养条件控制:

  • 温度:严格按说明书设置(如大肠杆菌37℃,酵母菌28℃,嗜热菌55℃),温差不超过±1℃
  • 时间:细菌18-24h,真菌48-72h,放线菌5-7天,每天观察生长情况(避免培养过久导致老化)
  • 厌氧控制:厌氧菌株需在厌氧仓内完成接种,培养时放入厌氧指示剂(美蓝变无色为合格厌氧环境)

步骤4:活性验证——确保复苏菌株”身份正确”

  1. 生长观察:
  • 液体培养:观察是否浑浊、有无菌膜/沉淀(大肠杆菌呈均匀浑浊,枯草芽孢杆菌可能形成沉淀)
  • 固体培养:记录菌落形态(大小、颜色、边缘、隆起度),与标准图谱比对(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圆形、金黄色、边缘整齐的菌落)
    1. 初步鉴定:
  • 革兰氏染色:取单菌落涂片,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如枯草芽孢杆菌G+,大肠杆菌G-)
  • 生化试验:快速糖发酵管(如大肠杆菌发酵乳糖产酸产气,沙门氏菌不发酵乳糖)
    1. 分子鉴定:
  • 挑取单菌落提取DNA,进行16S rRNA基因(细菌/古菌)或ITS序列(真菌)PCR扩增,产物送一代测序
  • 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比对,相似度≥99%为目标菌种

三、特殊菌种复苏技巧:厌氧、真菌与难培养菌株

  1. 厌氧菌株:全程”无氧”是关键
    • 操作环境:从安瓿瓶开启到接种,所有步骤需在厌氧工作站内进行(氧气浓度<1%)
    • 培养基预处理:液体培养基需煮沸10分钟驱氧,冷却后加入还原剂(如1%半胱氨酸)
    • 培养验证:用厌氧培养箱培养,同时设置有氧对照组(若有氧组生长,提示厌氧操作失败)
  1. 真菌孢子:延长复苏时间,促进萌发
  • 菌丝体分离:冻干粉加入无菌水后,用玻璃珠涡旋30秒打散孢子团,过400目筛网去除大颗粒
  • 温度敏感型:如酵母菌需25℃培养,避免37℃高温抑制生长;霉菌需保持培养箱湿度>80%(可放置水盘)
  • 避光培养:光敏感性真菌(如某些担子菌)需用黑布包裹培养皿,防止光照抑制孢子萌发
  1. 难培养菌株:添加”生长促进剂”
  • 营养缺陷型:在基础培养基中补充特定氨基酸(如组氨酸缺陷型需加L-组氨酸终浓度50μg/mL)
  • 寡营养菌:用稀释10倍的营养肉汤培养,减少代谢产物抑制(如土壤寡营养细菌)
  • 休眠孢子:加入萌发剂(如枯草芽孢杆菌加5mg/L MnSO₄·H₂O,促进芽孢萌发)

四、复苏后处理:保藏、扩培与应急方案

  1. 菌种保藏:延长活性,避免退化
  • 短期保藏(1-3个月):
  • 斜面保藏法:取活化后的单菌落,用接种环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划”S”形线条,37℃培养18-24h(细菌)或48h(真菌),待菌落长成后,4℃冰箱保存。
  • 注意事项:每月转接1次,防止培养基干燥或菌种老化;真菌斜面可滴加1-2mL无菌液体石蜡覆盖,隔绝空气延长保存至3-6个月。
    • 中期保藏(6-12个月):
  • 甘油管冻存:取对数期菌液(OD600=0.6-0.8),与50%甘油按1:1混合(终浓度20%甘油),分装至2mL无菌冻存管,-80℃保存。
  • 适用场景:大多数细菌、酵母菌,冻存前需标记菌种名称、编号、冻存日期及传代数(建议使用≤5代的菌种,避免遗传背景改变)。
    • 长期保藏(5年以上):
  • 冷冻干燥保藏:将对数期菌液与保护剂(如10%脱脂牛奶)混合,分装安瓿瓶后冷冻干燥,真空封口,-20℃保存(需专业设备,适合菌种库长期保藏)。
  1. 扩大培养:从单菌落到足量菌液
    • 液体扩培流程:
  2. 挑取活化后的单菌落,接种至5mL液体培养基(如LB、营养肉汤),37℃摇床180rpm培养12-16h(细菌)或28℃培养24-48h(真菌),至对数期(OD600=0.6-0.8)。
  3. 按1:100比例转接至100-500mL新鲜培养基,相同条件培养至目标浓度(如大肠杆菌发酵至OD600=2.0时,菌量约1×10⁹ CFU/mL)。
    • 关键控制:
  • 严格控制转速(厌氧菌需静置培养,真菌需低速摇床50-100rpm避免菌丝断裂);
  • 监测pH值(可通过添加缓冲剂或补加培养基维持最适pH,如乳酸菌培养需加碳酸钙中和酸性代谢物)。
  1. 复苏失败应急方案:排查原因,精准解决